“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前景”报告会系列简报之一

发布日期:2014-04-20 12:5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4年第014期(总第1109期)

 

 

 

背景简介:2014年3月2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致】系列活动之“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前景”在朗润园万众楼二层举行。本次会议是亚洲开发银行课题的结题报告会。我们将分四期简报报告此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前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ry Eichengreen教授、前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所长Masahiro Kawai、康奈尔大学Eswar Prasad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成思危:金融改革是首要任务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是必须的,因为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但中国的经济力量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之间有巨大差异。根据人民大学一份国际货币指数的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及美元的十分之一。

人民币国际化约需10年时间。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不仅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还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乃至国际储备货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的改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与汇率管制密不可分,建立灵活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是现阶段较好的选择,有利于消除套利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其次,加快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最后,去除人民币在国际流通中的限制。

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取决于中国,更取决于国际经济主体对人民币的信任。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信任,取决于我们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否深入,能否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金融市场与现代金融制度。因此,改革金融体系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过程虽然缓慢,却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比如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有相当的裨益。

Barry Eichengreen: 中间道路最适合中国

人民币国际化包含了多重推动力。其中既有摆脱美元依赖的渴望,促进本国银行的发展,还包括促进经济转型,使中国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深化金融改革,加速资本项目自由化等目标。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发展得很快。国际货币一般要承担三种功能:计价工具,支付媒介以及价值储藏手段。近年来,人民币贸易结算快速增加,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快速增加(主要在香港地区),人民币计价的海外直接投资增加等。

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收益在于,跨境业务会更方便,外汇风险降低,对冲和交易的成本降低,中国本土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外国政府对中国政府债券的需求会增加,中国居民也可以更多样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对于深化金融市场改革而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开放资本项目也会降低中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大量的跨境资本流动及其可能带来的信贷增加会使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提高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对其他国家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也有相应的收益与成本。其中收益包括与中国的交易成本降低,投资空间加大,提供了新的国际流动性等。成本则包括可能受到中国金融冲击的影响,人民币流动性收紧时可能带来危机等。

根据以往的经验,人民币国际化有三条道路可选择,其中中间道路最具吸引力。第一条道路是“先修内在”,指的是先注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自由化,推进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央行独立性,进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内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后,再谈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条道路是“先修外在”,指的是立即向全世界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人民币国际化视作加速金融改革的催化剂。第三条则是折中的道路,“内外兼修”,既不立刻全部开放,也不一直封闭下去,而是有选择地放开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将离岸金融市场比如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平台,然后逐步在国内市场推进,建立在岸金融中心,例如上海自贸区。

政府如果选择中间道路,必须考虑的问题是,独立的金融岛是否真的能实现。自贸区这样的”防火墙”,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隔离上海与其他地区?如果上海与其他地区间的防火墙不牢固,那第三条道路就相当于全面开放,无异于第二条道路。

Masahiro Kawai: 国际货币不同于储备货币

全球目前有很多国际货币,所有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货币都可以被计算在内,但其中只有少量货币是储备货币,例如美元、欧元、日元等。要成为国际货币,国家的规模并不重要,但是要成为储备货币,该国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尤其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和法治环境不可或缺。

中国若想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对银行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在商业银行层面,中国目前主要的商业银行都是国有银行,这一点可能会成为阻碍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储备货币的软肋。要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就要改革他们的主要借款人——国有企业。在中央银行层面,实现真正的独立是至关重要的,即便不是政治上的独立,也要求其在运行上保持独立。

Eswar Prasad: 建设金融安全港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作为交易媒介和还是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尤其有趣的是,储备货币一般需要开放的资本账户、浮动汇率、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等条件。对于这些条件,中国无一具备,可人民币却已经被部分国家用作储备货币。

对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和任务,美元近年的遭遇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发行了高达5.7万亿美元的债务。令人奇怪的是,在美国深陷危机时如此高的债务额度仍然有人买单。这一现象就使人们注意到金融安全港问题。世界之所以继续购买美国的债务,是因为危机中人们对资产安全的需求会增加。美国尽管深陷危机,但仍拥有独占鳌头的经济规模,良好的金融市场,完善的制度等。其中包括开放和透明的政治制度,它允许了政府政策的自我修正,保障了内部权力的制衡,并为法治打下了基础。若没有这样的制度环境,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很容易受到侵蚀。在美国,退休基金、州和地方政府以及保险公司持有大量债务,它们都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外国投资人可以相信,他们持有的美元债务会被偿还。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对民主制度的信任。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必须经历一系列改革。在此之前,美元仍然将是全球的主导货币。

黄益平:推进制度变革、挖掘人民币潜力

为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央行正在实行双轨战略:一方面推进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使用,另一方面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化。这种双轨做法仍然不够,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更为关键。中国有足够的经济规模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但是真正的障碍仍然在制度。制度方面的薄弱使得人民币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中国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质量,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加强投资者的信任,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更加透明,使外国投资者确信中国政治稳定。这些都是打造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必要条件。人民币最终是否能成为储备货币不是由央行和中国政府决定的,而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国际市场的决策取决于我们国内如何做。

 

(应晓妮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