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系列简报之二
发布日期:2015-03-30 10:44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5年第009期(总第1195期)
背景介绍:2015年3月22日,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暨北大国发院第41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举行。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本次会议内容。本期简报报告北大国发院姚洋院长和卢锋教授的发言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姚洋:地方融资平台改革首先要做到政企分开
一、资金空转的原因及后果
魏加宁老师把现在的经济比喻成一个病人,建议打了麻醉之后赶紧做手术。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不过我认为现在的政策更像是把病人正在输血的管子拔掉,希望病人不输血了能够自动好。不输血就动手术不可能成功,还是要边输血边动手术。
近些年中国的M2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不是高出一点点,而是高出七八个百分点。不过物价方面没有涨很多,且资产价格只是最近才涨的。这说明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肯定下降了,而且下降得非常多。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因为资金从银行流出去到实体经济的整个过程越来越长,发生了资金空转。
为什么资金会发生空转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银行为了规避监管部门的监管,把表内业务挪到表外。这个过程当中要倒好几次手,于是推高了M2的增速。另外一个原因是实体经济中也有一些血栓,比如房地产行业。如果按照现在的房地产行业态势,放在别的国家恐怕会有很多房地产企业倒闭,房地产价格也会下来。但是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破掉了,但是沫没撇干净,很多房地产企业还在坚持,借新债还旧债造成资金的空转。今天我想谈的是另一个血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二、改革地方融资平台的原因
地方债务的置换就是把快到期的债务置换成长期,让地方喘一口气。这个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办法,根本性办法是要改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什么要改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出现了手段上的错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来的资金用于修高铁、地铁、道路。这些项目的社会回报非常高,但是经济回报很低。现在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已经盈利了,但不是已经把资金收回来了,只是每天运营不亏本。也可以考虑用市场的手段修建这些项目,但也有很大的难度。基础设施的经济回报率每年也就是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但是借款成本可能是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这意味着永远还不了借款。
其次是出现了时间上的错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的钱很多都是来自银行,所投项目的回报周期都极其长,而银行不可能长期借款,只好借短用长,实在不行就借新债还旧债。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整个市场上的信号变得非常紊乱。现在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企业在货币的海洋里面渴死。在M2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企业支付的利率极高,特别是对于民营的中小企业,15-20%的利率都是非常常见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推高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革地方融资平台的做法
改革地方融资平台首先要做到政企分开,就是政府和企业分开。这是八十年代提出的概念,但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是政企不分的现代典型。如今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很大意义上是政府的第二财政。在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非常短的情况下(多数人任期不超过三年),每一届领导的愿望都是多借债,不管借完以后怎么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金融财政化的手段,后果当然极其严重,一方面资金使用效率很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腐败。应该让这些地方融资平台变成真正的企业,哪怕是仅仅变成真正的国企来经营,也比现在这种情况要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的项目都不是盈利的项目,在经营方面国外有很好的模式,就是PPP(政府与民间的伙伴关系),即政府给出给优惠条件,项目拿着优惠条件到市场上去融资。这样政府给多少优惠政策、投入多少资金都是一清二楚的,市场主体则会根据这个项目政府给了多少补贴计算经营十年、二十年后是不是能盈利,然后根据市场化的原则进行决策。我觉得凡是有稳定收入流的项目都可以搞PPP,比如高速公路、高铁、水厂、电厂等等,最关键的是定义清楚政府和项目之间的关系。现在地方政府也开始了所谓的PPP模式,但是给人的印象是地方政府借此机会又要大干一场。很多地方政府理解的PPP模式就是政府找一家外面的投资公司再开一家合资公司,这完全是错误的理解。
有了PPP模式,再来谈融资的方式。现在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这是一种方式,因为它期限非常长,比较适合于投资地方的基础设施。另一个方式就是把现在的城投债变成规范的市政债。现在的城投债是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地方政府对此肯定要担责任,但是具体担多少责任不知道。如果实现了政企的分离,政府的条件写得一清二楚,把隐性的补贴变成显性的,市场可以对它进行正确的定价。这样就会比现在好得多。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创造了海量的财富,但一定要未雨绸缪。当我们这一代人老去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够达到3-4%就已经很不错了,资金就没有现在这么多。应该把今天创造的收入变成资产,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变成公共资产,所以要做公共投资。但是现在这种投资方式问题很大,希望这一次能够真正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界定清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
卢锋:“一带一路”战略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两会期间,31个省区市表示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规划实施,“一带一路”有望成为贯穿今年国家和地方对外开放与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实施以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为重要内容的“一带一路” 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投融资机构平台的支持。中国倡导建立“一行一基”(“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亚投行与早先成立的金砖银行,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创新含义,尤其引发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亚投行具有开放性,以亚洲国家为主,欢迎区域外国家参加。
西方大国是否参与发起亚投行立场发生戏剧性变化:先有英国不顾美国杯葛,3月12日率先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发起国。后有3月17日法德意欧元区三大主要国家结伴申请加入。折射“一带一路”规划的重要影响力,是新兴经济体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美国国际经济学研究所前所长Fred Bergsten在3月1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抵制亚投行是美国犯下的一个巨大错误——它抵制了一家旨在帮助亚洲满足能源、电力、交通、电信和其他基础设施领域数万亿美元投资需求的银行。”
“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把互利共赢与互联互通结合起来,寓和平发展理念于“一带一路”战略之中。二是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使得规划实施具有广泛切实的经验基础。三是把国内发展与和经济外交结合起来,成功调动其国内外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四是把设计创新与高效执行结合起来,展现中国决策层对重大政策的设计、布局、执行力。五是把合作建设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务实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之所以成效彰显,是因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特有的生产技术能力与开放宏观经济两方面具有关键优势。生产技术能力的优势体现为“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与“中国创造”。体现“中国制造”优势的一个量化指标,是2010年美元衡量中国工业制造规模第一次超过美国,目前约为美国的1.3倍左右。中国工业结构高度化一般水平虽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差距,然而其产能结构特点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开发需求的契合度更高,对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便利条件。
得益于几十年来改革开放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我国在大型基建工程建造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阶段性比较优势。“中国建造”能力在国际比较意义上的比较优势,表现之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从世纪初不到100亿美元,上升到去年1400多亿美元;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员工数从世纪初5-6万多人,上升到近年30多万人。另外,我国企业在高铁、大型设备、工程建造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造、产品创造、标准创造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另外,中国拥有最大规模的国民储蓄、资本形成和外汇储备,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开放宏观经济方面的支持保障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培育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早先失衡的深度调整过程中,G-20增长框架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寻求“强劲平衡可持续”目标至今效果欠佳,“一带一路”有助于培育新增长点提振全球经济。就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制约增长的关键瓶颈。即便是发达国家,也需要更新基础设施为持续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对于中国而言,实施新战略,有助于更好利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能,有助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有助于扩大国内各类配套投资,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有助于目前宏观经济稳增长目标。经验研究结果显示,控制住各国经济规模、距离、贸易壁垒等因素后,中国对特定国家直接投资增加能够显著增加我国向该国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对改进全球治理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然产物,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阻力。需要坚持“亲诚惠容”、合作共赢基本方针,通过长期持久的合作努力实现计划目标。企业走出去要找准定位,谋而后动,发挥核心竞争力,避免一哄而起和无序扩张。项目设计实施兼顾市场赢利与社会责任目标,避免短期行为和竭泽而渔。应重视一些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工序环节的逐步转移,充分发挥这类转移对承接国在就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项目设计实施加强与包括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学习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做法。还需要不断总结我国相关实践的经验教训,大力进行各层次人才培养,保证新战略行稳致远。
中国作为十亿人口量级的大国,其经济成长必然意味着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一带一路”是这个简单逻辑的现实展开!虽然存在诸多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新战略有望在推进中外共同发展、改善国际治理结构、中国大国成长历练等方面彰显成就。对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或许正成为又一个“风口”,助推长了翅膀的企业能飞得更高更远!
(张耘昊整理,唐杰修订,主讲人已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