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联合国2013年工业发展报告简报
发布日期:2014-05-21 08:16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简报2014年第040期(总第1135期)
背景简介:2014年5月13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13年工业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致福轩教室举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与研究司司长Ludovico Alcorta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与研究司官员Nobuya Haraguchi发表演讲,相关专家与政府代表参与了讨论。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Ludovico Alcorta:保持就业增长——制造业与结构变革的角色
今天主要讨论制造业就业的总体趋势及其背后驱动力,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的产业政策。
首先,制造业仍是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就业创造引擎。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推广使得人均收入增长,进而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二是制造业还提供了向高增加值行业转型的机遇,为经济的动态长期增长提供动力。在就业方面,截至2009年,制造业为全球提供了4.7亿的就业岗位,约占29亿个总就业岗位的六分之一。2013年末,制造业提供的工作机会超过了5亿。
其次,制造业对就业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并不相同。尽管北美、欧洲、日本等老牌工业化国家仍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40%左右,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后来居上。与此同时,南亚、中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和北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制造业岗位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可以说在过去40年间,全球制造业结构变革的最大赢家莫过于这些发展中国家。
与此对应的,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机会的流失。这是否意味着这场结构变革注定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零和游戏”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许多相关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服务,办公设备和机器租赁业务,房地产相关活动,批发与零售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等。这些相关服务业的新增就业岗位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发达国家,从而部分抵消了这些国家在传统制造业就业上的流失。这些制造业相关服务业的兴起标志着发达国家在价值创造、设计研发、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高增加值行业的优势与潜力。
最后,为了促进制造业发展和助推结构变革,各国需要从低技术、低增加值、低生产率的部门转向更具潜力的部门。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于工资、技能、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引导,更开放的经贸往来和国际协作等手段。但是最终成败还是取决于国家产业政策。只有一整套配套的国家政策,才能使得工业化结构变革和就业增长并行不悖。国家可以以监管者、金融家、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多重身份推行产业政策,但同时必须注意与其他政策密切协调。否则一旦配合失当,其他政策将制约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为防止各国恶意竞争或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监管漏洞被发达国家利用,各国应开展国际协作,防止以邻为壑或是两败俱伤结局的出现。
Nobuya Haraguchi:全球制造业变革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制造业内部将经历一场明显的结构变革,不同产业会呈现不同发展趋势。
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低技术产业创造了三分之二左右的制造业增加值。随后,这一比例逐渐下降。当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左右(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以下同)时,低技术产业不再占据最大份额。
中等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的波动程度则温和许多:先是缓慢上升,再小幅下降。在人均收入较低时,中等技术占制造业增加值20%左右。这一比例在人均收入接近16,000美元时达到顶峰,约为28%,随后又下降至23%左右。
不同于中低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活跃,其份额从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的5%持续上升。当人均GDP达到40,000美元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接近54%。
即便是在同等技术程度的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随着收入增长,食品和饮料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仍将持续增长,甚至在人均收入达到中上水平后仍能保持一段时间增长。正因如此,食品与饮料行业在任何收入阶段都能持续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显示出其他制造业产业不具备的持续优异表现。相比之下,纺织和服装,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同样倚赖的制造业产业,则表现出另一番趋势:其增加值和就业在一国进入中上或高收入阶段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下降。其中服装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的下降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纺织业的增加值在就业出现下滑后尚能保持一段时间的小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纺织产业具有以资本代替劳动力的特性,而服装业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基于跨国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食品饮料行业以及纺织服装业仍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是中低收入国家就业创造和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所在。这些产业普遍进入门槛低,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对于工人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一点对于女性就业尤为重要,因为无论一国发展阶段如何,女性在制造业中的就业始终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作为中低收入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跳板。未来一些竞争力强的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将会从这些产业涌现,他们可以从国际市场进一步获利。但参照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收能力未来必将经历一个下降的过程。这一点无论是在英、美、德、法等传统工业化国家还是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已经反复得到了验证。
讨论部分
林毅夫教授:如果低收入国家想要迈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第一步就是发展制造业,同时伴随着国际化。只有通过国际分工,才能使低收入国家的交易成本尽可能降低,并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开始按比较优势开展工业化,而这份报告恰到好处地为这一思想进行了宣传。
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副司长曹甲昌:这份报告对于开展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双边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李克强总理日前刚结束对非洲的访问。在访问中,他一再强调了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增加非洲就业的重要性。非洲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禀赋,但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不少国家的开放程度较低。这些国家有很大的潜力来承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工业转移。
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副局长韩圣健:工业化政策制定之难,就难在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国的资源。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应该更多地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现在已有不少中国的国企和民企在非洲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对双方都有益处,而且还给非洲地区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这是开展国际合作很好的例子。新结构经济学中关于先按比较优势发展,再着重发展稀缺禀赋的发展思路很值得在发展中国家中推广。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Célestin Monga:用全世界的大数据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是一个特别而又有益的尝试。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国家而言并不相同,这对以往强调发展制造业对所有国家都很重要的理论提出了挑战。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内看,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是在下降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远高于制造业,所以有理由认为,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应多鼓励服务业的发展。以印度为例,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话务、软件开发外包等,印度不仅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还为本国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要发展服务业离不开人力资本,印度之所以能承接到这些服务外包,原因也在于他们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但是,如果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话,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较慢,所以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邹静娴、应晓妮整理,唐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