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出版物展开 / 收起
出版物
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简报2012年第048期(总第1010期):“生产网络、附加值和贸易统计改革”简报之三
发布日期:2012-10-26 10:2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2年9月25日至9月26日,“生产网络、附加值和贸易统计改革”国际会议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本期简报将报告IDE-JETRO研究员Bo Meng博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委员王直博士和OECD科学技术产业专管部门经济学家Norihiko Yamano博士演讲内容。
Bo Meng: 中国国内价值链及与全球市场的联系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不仅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在一国内部的各地区之间要素流动也大量增加。全球价值链和贸易附加值等国际化的概念同样可以扩展到国内层面,用于分析地区之间的情况。
Xing and Detert (2010)指出中国在iPhone供应链上得到的附加值不到4%,此文引起起激烈讨论。根据Meng等人的研究,若考虑把中国当成一个整体放在全球价值链中考察,在没有区分加工品与非加工品时,200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国内附加值超过70%,这个比例相比4%是相当大的。Meng博士认为iPhone案例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产品上,而不是中国国内生产网络在价值创造中的角色。Meng希望将垂直分工和贸易附加值(TiVA)的概念运用到中国经济体中,不仅能帮助抓住中国国内价值链的特征与演化,而且为理解中国的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式。
Bo Meng博士回顾了研究价值链的相关文献。案例研究类的文献有Linden et al. (2009), Dedrick et al. (2010) 和Xing and Detert (2010), 他们集中研究特定行业或者特定产品的全球生产链。基于投入产出的文献有KWW(2008),Inomata(2009), Yang et al.(2009),Timmer (2010),Sterher(2012)等等。关于中国地区间的文献有HioKi(2004), Zhang and Zhao(2006), Meng and Qu(2008)等。研究全球价值链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垂直分工率(VS share),用于衡量出口中进口含量(import contents of export)。Meng博士把这个概念扩展到一国的地区之间得到地区出口中进口含量、地区流出中进口含量等四个指标,这些指标能反映一个地区在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中的参与度。另一个指标是贸易附加值(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贸易附加值是一个地区因为其它地区最终需求导致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值。比较优势指标也是一个著名指标,是使用出口份额比计算得到的。由于出口涉及到多国创造的附加值,因此可能会造成错误认识。作者建议用TiVA度量的比较优势指标。TiVA比较优势指标不但可应用到国际贸易,而且可应用于国内地区之间的贸易。
Meng博士实证研究使用了两个数据集。一是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1997年中国跨地区投入产出表,二是中国工信部(CSIC)2007年中国跨地区投入产出表。得到如下一些实证结果:(1) 简单计算发现1997到2007中国的GDP平均每年超过10%。沿海地区(是GDP增长最快的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2) 通过计算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在地区之间总贸易中的份额,并发现没有大的结构性变化。但在1997年南部沿海地区是最外向型地区,2007年东部沿海取代成为了最外向型地区;1997年有部分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非常小,在2007年这些地区的双边贸易份额有所增加,这说明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更加平衡。(3) 分析各地区的VS指标会发现内陆地区不但可以直接向全球市场出口商品,也可以为其它地区提供零部件,参与到国内供应链,从而间接参与全球供应链。(4) Meng博士还展示了最终流入产品(inflow-products)的消费引致的跨地区附加值、最终流出产品(outflow-products)的生产引致的跨地区附加值,以及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标及变化模式。
Meng博士总结如下:(1)地区之间的附加值创造、分布变得更加平衡,主要得益于地区之间在中间品的垂直分工的不断扩大;(2)大部分内陆地区通过提高国内价值链的参与度成功增加了附加值;(3)1997年-2007年间,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内陆地区的参与;(4)跨地区基于TiVA的部门比较优势与跨部门基于TiVA的地区比较优势呈现集中趋势,间接地反映出整个国内价值链效率提高了。
Zhi Wang: 总出口核算与全球价值链
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全球价值链。各国进出口增长很快,贸易变得更深更广。与此同时,各国政府的贸易统计存在不少问题,可能会引起错误的认识,有学者提出过贸易附加值(Trade in Value-Added, TiVA)和垂直分工(Vertical Specialization, VS)等度量方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Zhi Wang博士等提出了总出口核算框架,试图解决有关问题。
第一,研究动机。包括如下:(1)试图通过将总出口划分成不同组成部分,在贸易附加值(TiVA)度量方法与政府贸易统计数据建立一个准确的关系;(2)希望为贸易附加值估计提供一个可观测的基准,为国家的和国际统计机构提供一个修正现有政府贸易统计数据中的错误信息的方法;(3)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理解到底政府贸易统计数据真正的意义,防止得出错误结论。
第二,提出理论框架。首先,Zhi Wang博士回顾了相关文献。2001年发表在JAE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垂直分工,相对应度量出口中国内与国外含量(Domestic and Foreign Content)即度量垂直分工(VS)有两种方法:(1)进口中间品生产出口;(2)出口中间品到其它国家,中间品被用于生产他国出口。上述度量方法有两个关键假设。一是出口生产和内销生产所用到的进口原料比例是一样的。对许多做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不成立,因为做加工贸易进口大量原料,加工后出口,与生产本国消费品不同。二是,进口的中间品是百分之百国外生产的,否则,会低估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份额。这对于许多发达国家不成立,因为他们进口产品中包含是本国出口的高附加值的中间品。
2006以来,有学者提出了度量贸易分工的新方法——贸易附加值(TiVA),出口附加值与垂直分工度量方法有不同。附加值是一个净值概念,不允许重复计算。垂直分工度量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总出口价值,比如A国生产出口,B国可能用A国的出口产品生产它的出口。
然后,Wang博士指出有必要在贸易统计中引入重复计算部分。现有两种度量方法,即贸易附加值与垂直分工方法存在一些缺点。(1)贸易附加值与垂直分工度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不相等,但在文献中被替换使用。(2)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提供统一的核算并确定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3)不能识别总出口中全部的组成部分。许多研究只好仅仅集中看贸易附加值,而直接忽略了政府贸易统计数据中重复计算部分。另外,一国的出口附加值会小于总出口有两个原因,A.使用进口生产出口;B.出口中的部分国内附加值(DVA)会经过海外加工后重新回到该国。两个国家的出口中附加值比例(VAX ratio)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上述A、B两者占比是不一样的。因此还要知道一国总出口中重复计算部分的结构。
Wang ,Koopman和Wei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他们的方法是,将总出口划分为三大块:出口附加值;返回出口国的中间品的国内附加值;国外含量(Foregin content)。这三大块又可以各细分为三部分,共九部分。这个方法能够国内附加值、返回国内的国内附加值、国外附加值和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不同部分的总出口核算框架。
第三,实证结果。通过这种核算方式会发现,美国出口中重复计算部分的约一半会通过进口回到美国,中国的重复计算部分主要来源于国外附加值。从中可看出在全球生产链中美国与中国所处位置。作者还构造了两个指标——总比较优势指标与国内附加值调整后的比较优势指标。使用总贸易数据,含中间品贸易时比较优势指标中国排第一,不含中间品贸易时中国排第六。若使用国内附加值数据,含中间品贸易时比较优势指标中国排第十九,不含中间品贸易时中国排名第十七位。而美国则由排二十六位上升到十六位,从被称为有比较劣势部门变成有比较优势部门。
最后Zhi Wang博士总结道,他们提出了一个能将总出口完全分解成九个不同部分的统一的核算框架,现有的垂直分工和贸易附加值度量方法可用这九个部分的线性组合表示。通过识别政府贸易统计数据中哪些部分是重复计算,及重复计算的来源,在贸易附加值与政府数据之间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关系,这也为国际统计机构报告贸易附加值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可行的方法。
Norihiko Yamano: 使用国家之间投入产出系统得到的政策讨论
全球价值链不断完善发展,国家之间的生产网络日益复杂,这使得研究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显得十分必要。有许多收集国家之间投入产出的数据库,利用这些数据库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认清经济形势,帮助制定合理的政策。
第一,ICIO系统的含义。国家之间投入产出数据库(ICIO database)是记录各国关于中间品和最终品双边贸易往来的一个系统。这种数据库一般会记录诸如本国投入量、从某个国家进口中间品的量、向某个国家出口中间品的量和向某个国家出口最终品的量等经济变量。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全球价值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名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有以下几个:(1)日本的IDE-JETRO,包含197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的数据;(2)欧洲委员会收集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包括1995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3)悉尼大学的EORA,包含2000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4)OECD ICIO,有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9年的数据。
多地区投入产出数据(MRIO),是指将单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外生地关联起来。一个理想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应该包含:(1)完美的有终端使用分类的国际商品与服务的贸易流动;(2)不同种类的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与投资活动;(3)每个国家不同部门的完整的国际采购信息;(4)额外需求的影响因子,如体育活动能创造的就业岗位;(5)特定中间品的需求,如能源、钢铁等。
第二,ICIO系统的使用。提供有效的政策干预需要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的证据。首先需要调查数据,其次从样本观察值得到的估计,再次要有指标,最后要有模型。那可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对全球化做什么分析呢?主要有:(1)国家之间的生产网络识别;(2)国家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程度;(3)国外需求对本国经济的影响;(4)国外需求为国内创造的就业岗位。接着,Norihiko Yamano博士展示了使用投入产出数据库得到的一些实证分析,如亚洲中间品贸易网络的示意图,2008年美国、印度和中国等国外需求引致的GDP,1995年和2008年全球供应链引致的服务业附加值等。
第三,相关政策领域。直接与国家之间的投入产出框架有关的政策领域包含几个方面:(1)贸易方面包括总贸易平衡还是附加值计算的贸易平衡,识别贸易源头等;(2)产业政策包括不能贸易的部门角色定位,如何鼓励创新等;(3)发展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便利政策等;(4)管理宏观经济冲击,如灾难、经济危机等。
第四,问题与挑战。目前的投入产出数据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带来一定的挑战。比如,现有双边贸易数据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服务业贸易数据不完整,双边贸易数据库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需要调整等。另外,MRIO框架没有涉及到资本积累过程,资本所有权和收入转移等问题。
(谢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