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rdon Hanson:中国出口增长模式没有违背基本规律

发布日期:2015-12-23 04:37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Gordon Hanson:中国出口增长模式没有违背基本规律

简报2015年第047期(总第1233期)

 

背景介绍:2015年12月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13届“严复经济学纪念讲座”在朗润园万众楼举行。主讲人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资深研究员Gordon Hanson,演讲主题为“中国的出口模式:似曾相识”。本期简报择要报告其发言内容。

摘要: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出口增长模式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其它东亚经济体的演化路径非常类似,不同的是中国的演化速度更快。资本积累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的出口增长演化路径。

版权声明:未经允许,请勿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如希望全文刊发或转载本简报,请联系tangjie@nsd.pku.edu.cn,并经主讲人本人审阅。

 

长期以来,关于东亚出口增长的源泉一直存在争论:一类观点强调市场化改革以及价格体制在其中的作用,另一类观点则强调政府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也经历了稳步的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增长的步伐显著加快。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出口增长模式与其它的东亚经济体(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出口增长模式是否有所不同?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增长演化路径?

文献中已有的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解释有两个角度。第一个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着眼于比较优势。这一派观点认为中国出口增长的源泉在于其丰富的劳动力。天然的高密度人口使得中国在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邓小平领导的经济改革不过是释放了中国的这种潜在的比较优势,从而导致了中国出口的增长。而另一派观点,我称之为发展主义者的观点,则认为,中国专业化生产的产业相比其发展水平而言是过高资本密集度的,是违背了其比较优势的。因此中国出口的增长源泉在于政府干预选择的产业政策。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大力发展的太阳能产业,与其现有的资本密集度不相符合。

本研究试图用数据从实证角度来回答这一争论。本研究主要的工作是将中国的出口增长路径与同为东亚经济体的日本、韩国和台湾进行对比,从这些经济体在不同资本密集程度的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演变路径上,观察中国的出口增长路径是否有所区别。本研究重点讨论的是加工贸易出口。根据余淼杰等(2012)的研究,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接下来我将用三部分的实证证据来分析讨论加工贸易出口的演变规律。

1980年代美国的出口增长演变模式

第一部分的讨论,让我们回到1980年代的美国,观察美国出口产业所经历的演变过程。之所以选择80年代,是因为此时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浪潮还未开始,与东亚经济体经历的出口增长背景相似。我将各出口产业按照其工资水平和产品包含的技能水平两个指标排列,可以观察发现,美国最先出口的产业集中于低工资、高技能的产业。之后演变为高工资、高技能的产业。这是美国的出口产业演变模式:从低工资、高技能的产业,转向高工资、高技能的产业。

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增长演变模式

第二部分,我们关注东亚经济体的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演变趋势。在本研究中,我按照Balassa(1964)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以下简称RCA)来度量各经济体在各产业中的比较优势。虽然在比较优势的度量上,文献中提出了一些更新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都与RCA高度相关,因此,本研究选择使用RCA。

首先,我们利用RCA来看一下中国1990年代以来的工业部门和食品、燃料、矿产部门的比较优势演变。我们发现,中国1990年代以后,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而食品、燃料和矿产部门的比较优势则显著下降(由正转负)。因此,下面我们的讨论将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内的各类产业。

接着我们来看东亚国家1962年到2007年的各工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演变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东亚经济体在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产业的RCA都具有明显的倒U型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经济体的这些产业都先后经历了比较优势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路径。从产业间比较的角度来看,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产业,各经济体的倒U型顶点出现得越晚。从经济体间的比较来看,日本领先于韩国、台湾,而韩国、台湾又领先于中国。

比如,日本在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演变的顶点早于韩国和台湾,而韩国和台湾在制鞋业的比较优势顶点又早于中国。而对韩国、台湾来说,电脑产业的比较优势演变顶点,晚于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演变顶点。而不论是日本、韩国、台湾,还是中国,这种各产业内倒U型趋势、产业间先低资本密集度再高资本密集度的发展趋势都是类似的,只不过是时间发展的早晚有所不同。如果将日本后移22年,中国前移12年,韩国、台湾维持不变,那么可以看到中日韩台四个经济体在各个产业的RCA发展路径几乎是完全重合的。

这说明,中国出口产业增长的演变模式与日本、韩国、台湾曾经经历过的出口增长模式并没什么不同,都是从低的资本密集度先出口,逐步向高资本密集度的产业转变。只不过有所区别的是,中国追赶韩、台的速度(相差12年)大于韩、台追赶日本的速度(相差22年)。

资本积累对出口产业演变的影响

第三部分,我试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对上面的这种出口增长模式进行解释。我发现,经济体整体的资本积累程度(用每个工人的人均资本衡量)不同,资本积累对各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变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将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体,按照资本密集度由高到低分成三组。其中日本、韩国和台湾属于高资本密集度组,中国属于中等资本密集度组。然后我们根据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产业来看资本积累的作用。首先是以服装业、制鞋业为代表的低资本密集度的产业,我们发现,随着经济体的资本积累(人均资本上升),高资本密集度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在下降,低资本密集度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在上升,而中等资本密集度的经济体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发展趋势。其中,中国的倒U型转折点相比于其它经济体要来得更快。而在高资本密集度的产业,随着经济体的资本积累上升,高资本密集度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低资本密集度和中等资本密集度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样,中国与其它经济体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本积累可以解释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出口增长路径。而在这种解释中,中国的出口增长路径与其它东亚、东南亚经济体的增长路径并无明显的不同。

因此,本研究的结论是中国的出口增长路径并无独特之处,与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经历过的演变路径非常相似,没有违背基本的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中国在该模式下演变得更加迅速。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对中国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影响也与其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非常相像。而产业政策使中国已经偏离其比较优势的观点,则得不到数据的支持。

                                                                (唐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