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are here: 首页» 承泽故事
2021-09-19-09-52

(约1810年-1839年)

弘晓1778年故去后,承泽园及其园主的历史记载中断了三四十年,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至道光三年(1823)间,协办大学士索绰络·英和(1771-1840)被御赐承泽园,才又有确切史料记载。在这段历史中,园名从小红桥园、红桥别墅,改为依绿园、承晖园。

英和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幼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满洲正白旗人。英和5岁即认字,9岁能拉弓射箭,12岁能写诗,在一众八旗子弟当中可谓鹤立鸡群。成年后英和凭出众才干,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五十岁寿辰还得到嘉庆皇帝赐寿,在清代索绰络家族中仕宦最显贵,后人敬称其为“英中堂”。
 

▲索绰络·英和(1771-1840)
 

索绰络家族是清代满族著名的文化世家。英和这一支有“四代五翰林”的美称。除英和之外,其父德保(1719-1789)、长子奎照(1790-1842)、次子奎耀(1791-?)、长孙锡祉(1809-?)都是清朝进士,而且都得以入选翰林。清朝三百多年里“四世翰林”的家族只有五家,其余四家均为汉族,英和家族也因此被誉为“满洲科第第一人家”,清著名书法家、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还题写了“祖孙父子兄弟翰林”的匾额。

英和晚年“受陵寝事件”所累,也就是道光八年(1828)九月,清东陵宝华峪万年吉地陵寝地宫渗水,孝穆成皇后的梓宫被水浸湿,督办工程的英和及其家人全部获罪。清代著名史学家姚莹(1785-1853)写有《煦斋英公识小录》一文,详细记载了此事。原来,英和崇尚节俭,以汉文帝薄葬事为例上书,颇合道光帝心意并诏准效法。道光七年(1827)工程告竣,共节省工费三十万两,然而第二年即发生地宫渗水事故。道光帝为此大怒,将英和及其长子工部左侍郎奎照、次子通政使(负责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奎耀革职,流放到黑龙江卜魁城,即齐齐哈尔,同时籍没家产。抄家时发现其累世家财不过数万,英和家族由此不仅被视为满族文化世家,还是廉吏世家。

同年(1828)十一月,道光帝将该园赏给了萨尔图克·长龄(1758-1838),因其平定新疆准格尔之乱有功。长龄是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功勋大臣,历任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云贵总督,成就比其父萨尔图克·纳延泰还要高。道光六年(1826)长龄以68岁高龄出任将军,平定叛乱,两年后平叛告捷,不仅年底获得赐园,还于正月就获封二等威勇公,世袭罔替,授御前大臣,五月再晋为太保,赐三眼花翎,在紫光阁供奉画像。三眼花翎也是清朝一项极高的荣誉,在乾隆年间设置,清朝只有长龄等7个人获得这一荣誉。道光十七年(1837),长龄八十大寿之际又被晋升为一等公,世袭罔替。道光十八年(1838)长龄去世,谥号“文襄”,入祀贤良祠,其子桂轮(?-1847)袭爵,但将赐园呈交内务府。

同月,英和长子奎照被赏还该园。为表达对皇帝施恩的感激之情,奎照将依绿园更名为“承晖园”。

其实早在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英和父子在流放两年后便被赦免还京,英和赋闲,长子奎照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清漪园等事务,又授工部右侍郎。次子奎耀授翰林院侍讲,又授詹事府(负责皇帝或皇子的内务服务)右庶子。

道光十九年(1839)承晖园奉旨被收回,次年英和去世,年70岁,赠三品卿衔。英和晚年多有遗憾,但这也为其撰文著述提供了机会。英和的著述包括《恩福堂诗抄》及笔记、年谱、书目,以及《卜魁城赋》《卜魁纪略》等。其书法也自成一家,且与成亲王永瑆齐名。

英和家族拒绝与和珅联姻也是一段佳史。最终英和迎娶比自己长四岁的萨克达氏(1767-1827),夫妻感情很好。萨克达氏字介文,号观生阁主人,同样能诗善画,尤擅指画。其子奎照和奎耀所撰诗文传世不多,据传二人都曾参与校订《恩福堂自订年谱》,且只有奎照《龙沙纪事诗》《斋宿联吟草》存世。

文字整理: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