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are here: 首页» 论坛会议
2024-05-17-11-51

2024年5月10日,北大国发院联合网易财经举办朗润•格政第185期活动。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卓,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人大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远征,北大国发院EMBA校友、《成功IPO》作者屠博等围绕“创新发展与金融改革”主题,共同研讨中国的创新发展与金融改革。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主持本期活动。

何晓贝的演讲主题为“中国的金融体系——特征与挑战”,主要围绕中国金融系统的实际情形、风险和挑战展开。何晓贝表示,中国金融业规模增长较快,但实体经济相对较弱;宏观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信贷指标增速较高;微观层面存在资金空转、借新还旧和不良贷款率下降等问题。同时,银行增加值规模增长主要受规模驱动,单笔资产回报率却在下降,而且中国货币政策以数量型为主,银行承担实体经济风险,企业债务占比较高。

何晓贝总结称,在现有政策下,利率市场化不足,银行系统易过度承担实体经济风险,短期内看似支持经济增长,但中长期影响金融稳定。面向创新发展,需要构建有韧性的金融系统,匹配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

黄卓的演讲主题为“金融支持创新发展”。黄卓提出,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难以有效支持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矛盾表现为科技型初创企业存在风险大、投入资金多、盈利较晚、失败率高等特点,而商业银行体系追求资金安全和收益确定性,投资人偏好短期稳定回报。

黄卓认为,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有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的重点在于:建立适合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科创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除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还可以借鉴美国硅谷银行、德国的全能银行等国际经验,发展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是两个重点领域。

赵锡军重点就“如何构建对创新和投资者友好的资本市场”做分享。他表示,资本市场经常被提到的两个问题,即股市与经济基本面表现不一致、中国股市和全球股市走势不一致。分析这背后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与资本市场本身从乱到治的转型过程、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各种风险因素有关。

基于此,中央在对资本市场重新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明确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并围绕新的要求展开工作。其中,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推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对外开放等多项举措,“国九条”是其中一项最新举措,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对资本市场的期望,也更强调资本市场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特点,可能会对未来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屠博的演讲主题是“新‘国九条’对一级股权投资和IPO市场的影响”。他回顾了前两次“国九条”出台的时点,盘点了前两次国九条之后的市场表现,以及历年IPO企业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趋势。屠博特别指出,与历史相比,本轮暂停IPO并没有直接带来股市稳定上行,主要原因是2023及2024年IPO受理偏多,尤其是资本市场已经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地方需要改革。因此,这一版“国九条”本身就是要解决重大且深远的问题。

面对新政策、新要求,屠博给有意IPO的企业提出三点建议:

拿出耐心建立“135”模型,即设立5年上市目标,明确3年所需条件,重点准备1年内的资源和重点。
遵循“红绿灯的逻辑”,将“红灯期”视为准备期,抓住市场周期机遇,找到最佳时机。
国资系与本土民营背景机构支持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国内资本市场资金供给格局变化,未来可能更多依赖自身。

曹远征的分享主题是“全球产业链重塑与人民币国际化”。他指出,如今国际上热议中国产能过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按照过去的理解,产能过剩是落后产能要遭遇淘汰,但现在被指过剩的是先进产能。分析原因,这与中国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巨大有关,也与国际变局有关。

曹远征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种生态,即企业追求规模上的快速扩张,商业模式明确,可复制性高,银行也愿意以贷款支持,地方政府也愿意招商引资和配套基础设施,消费者也从中受益。今后转向创新发展,是整个生态体系的变迁,这种超大规模性的工业可能要向服务业转型,配套的生态也要随之改变,包括与国际创新生态的对接。

创新的国际化离不开人民币国际化。曹远征认为“要将可兑换与资本项目流动分开”:先实现本币流动,再实现本币与外币兑换。先流动后兑换,全球已广泛使用人民币,但尚未成为自由使用的货币。

五位嘉宾主题分享结束,还就众多重要的热点问题深入交流。

本期活动同步在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大河财立方、财经简史、学说、蔻享学术,以及国发院视频号矩阵等平台直播。

关于朗润•格政

作为建成战略性智库的一项重要举措,北大国发院于2013年创立朗润·格政,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对话、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分享见解,碰撞智慧,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推究公共政策选择,携手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尽绵薄之力。

文:王志勤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