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学院邀请到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的简锦汉研究员进行了主题为“消费对经济刺激支付的敏感性与收入的非等价性”(Consumption Sensitivity to Stimulus Payments and Income Nonfungibility)的讲座。本期活动属于北大国发院30周年学术名家讲座系列,由北大国发院教授汪浩主持。
简锦汉(Kamhon Kan)于1994年加入台湾中央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并曾于2013-2019年期间担任所长。他目前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论文发表于PNAS、AEJ-Economic Policy、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和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等领域顶尖期刊。他曾荣获多项学术奖励,包括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奖、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等。
在本次讲座中,简老师介绍了他对消费对经济刺激支付的敏感性与收入的非等价性的研究。根据持久收入假说、预防性储蓄等传统经济学理论,人们并不会对消费券等短期的刺激支付作出反应。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将大部分金额消费出去,且多用于平时不常购买的商品。既有研究多以流动性约束来解释这一现象,但一直未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简老师则对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收入的非等价性。
在现实中,消费者可能会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将消费券视作专门用于消费的收入,与正常的工资收入并不等价。简老师利用台湾两个独特的消费券发放计划佐证了这个观点,其一是2020年实施的三倍券(TSVP)计划,其二是2021年实施的五倍券(QSVP)计划。消费券有纸质券和电子券两种形式供人们自主选择,除纳税、罚款、购买香烟、金融资产等特殊用途,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消费场景。在三倍券计划中,人们需要缴纳1000新台币的预付款,纸质券规则为现场缴纳预付款后兑换3000新台币的纸质券,电子券规则为自行在登记的银行卡中消费3000新台币后到账2000新台币电子券;五倍券计划则取消了预付款规则,人们可以直接选择获得5000新台币的纸质券或电子券。
简老师首先通过理论模型阐释了收入非等价性的经济学含义和实证识别策略。具体而言,假设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V, A0),其中V表示消费券等短期刺激支付,A0表示消费者的其他收入或资产。在收入等价的语境下,消费函数可以简化为C(V+A0),此时短期收入对于消费的边际影响很小。而如果收入是非等价的,消费者对刺激支付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显著高于对一般收入。三倍券的预付款规则为这一理论的检验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在净补贴额均为2000新台币的情境下,纸质券的预付款能够强化消费券的“消费账户”属性。将预付款纳入消费函数C(S+P, A0-P)并求偏导,可知边际消费倾向对预付款额的偏导数大于0,即缴纳预付款越多,人们对消费券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高。
接着,简老师详细介绍了数据和实证方法。台湾中央研究院曾分别在两次消费券发放约半年后对消费者进行了个体层面的问卷调查,询问个体将消费券用于必需品、耐用品、半耐用品、服务、其他共五大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额,以及如果没有消费券是否还会消费此类商品。此外,问卷还创设了6-8个基于不同消费券面值和预付款额度的假设情境,以计算边际消费倾向。简老师利用这一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一重差分为三倍券中需要预付款的纸质券与无需预付款的电子券引致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第二重差分为三倍券和五倍券之间纸质券与电子券消费差异的比较,最终消除消费券形式的影响,得到只由预付款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
最后,简老师介绍了研究结论。实证结果表明,预付款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一结论验证了收入的非等价性。
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学者、学生到场聆听。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就心理账户的经济学含义、消费券发放的细节、政府收取预付款的成本、如何计算最优预付款等问题与简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付欲晓